苗圩: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苗圩,本文根据苗圩6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整理,苗圩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谈了几点思考,并特别提出下一步工作的五大重点。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向联合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老领导、老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也向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位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看法,与同志们交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198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仅为100.3亿元。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下,2000年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2012年突破10万亿。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2.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1.33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回顾历史,我们深切体会到,30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道路。一是得益于国家战略。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台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相继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数字程控交换机国产化、“908”和“909”工程,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二是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电子工业是我国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之一。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体系逐渐成熟,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得益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在不同时期缓解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需求瓶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全球主要跨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全部在华投资,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得益于创新驱动。我们高度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从集中投向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五是得益于产用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我们坚持挖掘内需市场潜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这些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发扬。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需要着力解决。

二、全面把握当前新形势新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实现信息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国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已成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科技和军事竞争的焦点。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逐渐呈现几个趋势,需要高度关注。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总体来看,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

第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第三,工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

在这里,我展开谈一点体会。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记得在东风汽车担任总经理的时候,我下了很大力气抓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我发现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在发动机、变速箱、工艺质量方面有差距,在汽车电子和控制系统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汽车产品加快向智能化、信息化、互联化,信息技术支撑对汽车产业整体价值链的提升越来越重要。当时我就在想,不仅仅是在汽车领域,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将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之后,我到部里工作,对信息技术发展、对两化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两年,产业界、学术界都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各方见仁见智、观点不一,但不同之中也有相同,就是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将给产业带来革命性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正在颠覆原有的发展模式。今年3月,我陪同总书记到欧洲出访,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到了要打造“德国工业4.0”,核心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同我们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可以说异曲同工。电子信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才能加快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行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实现产业由大变强,为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需要企业、协会、政府多方面的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加大力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若干意见等政策,加强行业指导和组织协调,出台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二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实施010203三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统筹使用电子发展基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等,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努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三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显著进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海外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支持产业联盟发展,围绕新兴领域加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四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发挥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重大项目合理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提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水平。

三、发挥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为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做出积极贡献

在全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全行业的大事,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组建联合会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对于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要坚决放手,将有关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当前,工信部很多行业管理基础工作已依托机械、纺织等十大工业行业协会陆续开展,但电子信息领域还没有一个与十大工业行业协会地位相当、作用相似,能够起到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的综合性社团组织。组建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填补这个空缺,进一步落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第二,组建联合会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建立智库等方式开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产业布局,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我们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组建一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行业协会承担相关工作。此外,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行业协会成为各国在全球市场上代表本国产业发声、扩大对外交流、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力量。组建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有利于推进上述工作,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第三,组建联合会是整合协会资源、提升社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行业协会是行业发展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管理中,政府是主管部门,企业是市场主体,行业协会是衔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各方共同构成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机整体。与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需求相比,现有协会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组建一家综合协调能力强、层次高的联合会,能够集中各协会的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为全行业支撑服务的能力。

刚才,学山同志报告了联合会的筹备情况。筹备工作小组做了大量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联合会运行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想就联合会的下一步工作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第一,要加强协调,找准定位。联合会是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的协会,是电子信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大家庭,是全体会员之家,服务是协会的立会之本。要把为行业、企业、会员做好服务工作作为天职,以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为标准,以满意为尺度,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在政府与电子信息行业企事业单位之间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认真贯彻并积极宣传中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代表电子信息各领域承担好相应的管理、服务职能,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要为全行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等综合性的服务。在电子信息类各协会之间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沟通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第二,要加强研究,支撑行业。联合会作为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综合性协会,要密切关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研究电子信息行业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积极为行业发展树立风向标。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要在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技术、新兴产业、交叉融合性业务等方面,着力加强战略、政策、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真正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办一些单个协会办不了的事情,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为全行业服务的能力。

第三,要健全制度,规范办会。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办会既是对行业协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其他国家级协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和执行好联合会的章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形成科学民主决策、从严依章办事、高效严谨务实的运作机制。充分尊重理事单位和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广纳谏言,群策群力,形成层层关心、集体办会的浓厚氛围。要更加注重探索按市场化原则规范经营协会的思路、体制和措施,延揽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高效服务团队,创新工作模式,探寻业务增长点,努力实现协会自立、自养、自主、自强,力争把协会建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工信部将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联合会的发展壮大。我们将进一步委托联合会承担部分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购买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完善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工作制度。也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联合会多关心、多支持、多帮助。希望广大会员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积极参与联合会的活动和工作,实现共同发展。

我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会员单位和全行业的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一定能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最后,预祝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展顺利!

谢谢大家!



苗圩部长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揭牌





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 | 联系电话: 021-5080 3802 | 传真: 021-50803528 | 协会邮箱:dingwenwen@caianet.org.cn 沪ICP备06004243号-1
友情链接:旗帜网 | 工信部 | 商务部 | 发改委 | 民政部 | 电子联合会 | 张江管委会 | 浦东科协 | 中科院声学所 | 南大声学所 | 音响之都(花都) | ISEAT | CES Asia | 丹麦投资局 | 国光电器 | 新科电子 | 歌尔股份 | 华录·松下 | 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漫步者 | TCL通力 | 三诺声智联 | 湖山电器 | 杰科数码 | 三基音响 | 惠威科技 | 家庭影院技术 | 环球资源 | 耳机大家坛